覺察情緒,是一種成熟的力量

在這個節奏快速、資訊過載的時代,情緒就像日常天氣,時而晴朗,時而陰霾。從早晨醒來到夜晚入眠,我們不斷面對各種人際互動、生活壓力與內在期待,這些都可能牽動我們的情緒起伏。許多人說:「不要讓情緒左右判斷」,但你相信這真的那麼容易做的到嗎?

 

其實,情緒本身並不是壞事,而是一種來自內在的訊號,提醒我們正在經歷某些變化,從腦科學角度來看,像杏仁核、海馬迴與前額葉這些大腦區域會快速啟動,協助我們感受情緒。很多時候,我們尚未意識到原因,情緒已先一步出現,這顯示情緒是一種本能反應,不完全是理性的選擇。

 

不同的人對情緒的反應方式大不相同。有些人天生敏感,對外界的語氣或表情特別在意,容易情緒波動;有些人表現平靜,實際上內心早已波濤洶湧。情緒的表現方式,往往與每個人的經驗和心理模式密切相關。我們說的「掌握情緒」,並不是壓抑或否認,而是懂得在當下停下來觀察自己:「我現在的感受是什麼?它從何而來?」像在感受到憤怒時,能夠覺察呼吸與語調,進而選擇更冷靜的方式表達,這就是一種自我調節的開始。
 

情緒也是一種能量」如果能覺察它的來源與作用,它不但不會成為麻煩,反而能成為推動我們前進的力量。憤怒,可能是內心在為界線發聲;悲傷,也許是提醒我們需要休息與修復。透過理解,我們能轉化情緒成為自我照顧與行動的資源。

 

心理學指出,許多強烈的情緒其實是來自過往經驗的反射。當我們曾經經歷忽略、壓抑或創傷,類似情境出現時,大腦會快速進入防衛模式。這時候若能辨識出「這是當下的情境,還是過去的影子?」就能幫助我們脫離自動反應的迴圈。

佛法中提到:「念起即覺,覺起即無。」這句話意指,當情緒或念頭升起時,只要能即時覺察,它就不再具有控制力。不是要壓制它,而是練習與情緒共處。這與現代神經科學中的「神經可塑性」概念相呼應——我們的大腦能被訓練、被改變,只要有意識地觀察與練習。
 

所以,問題從來不在於能否完全控制情緒,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理解它、接納它,並學習與之共處。當我們將情緒視為內在智慧的訊息,而非錯誤或弱點,我們就能建立起更穩定的內在力量。

情緒無法避免,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。每一次的覺察,都是回到自己的一次練習。當下一次情緒湧現,不妨提醒自己:「我正在感受,這是一個訊號,不是事實的全部。」

 

這份溫柔而清醒的態度,就是與自己和解的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