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生活中真正靜下來,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 

我們常說要「靜心」,但是許多時候注意力是在被生活拉著走。忙碌、資訊、節奏、不斷切換的角色與情緒,讓安靜成了一種難以實現的奢侈。比起坐著不動,刷手機可能更容易讓人感到舒適。比起停下來感受,習慣性的往前衝反而比較不會碰觸到內心那些不想面對的東西。

靜心,不一定是打坐,也不是冥想的技法,它更像是一種「片刻的選擇」——
選擇讓自己在那一瞬間,暫時不回應外界、不推進計劃,只是單純和自己在一起

過去某段時間裡,我有一個小習慣:剛踏進辦公室時,會把一顆琥珀握在左手,閉上眼睛,深深吸氣、吐氣十幾秒,那短短的過程稱不上是什麼儀式,而是讓我從外頭的喧鬧與雜訊,轉換回「現在要開始工作」的狀態。

後來,我會在某些特殊的日子前挑一些時刻讓自己靜坐幾分鐘,在房間點上一支熟悉的香氣,閉眼聽著自己的呼吸聲讓內在的感受慢慢浮現在腦海。
 

當一個人真的靜下來的時候,會開始聽見一些不常被聽見的聲音。

那不是來自外界的聲音,而是內在平常被忽略的感覺,可能是身體的壓力、未說出口的擔憂、心裡隱約浮動的念頭。這些聲音不一定是痛苦或情緒,它們可能只是很久沒有人好好聽見它們了。
 

去年底,有一次我在情緒上遭遇了重大的衝擊,整個人像是瞬間被抽空,也再度感受到過去重度憂鬱的那種低落。那天我沒有吃藥、沒有找人講話,而是選擇讓自己靜下來。只是坐著,安靜看著自己的心,大約半小時後,我的身體開始放鬆,心裡的混亂也慢慢沉澱。不是痊癒,但那一場靜心,確實讓我再次穩住了心。

那一次讓我真正明白:靜心不是為了放空,而是為了放下。

有時候,放下的不是一件事,而是一種「一直繃著的狀態」,
放下控制、放下對自己的批判、放下那種什麼都要做得更好的壓力。
這些放下,並不是一瞬間的覺醒,而是一次又一次,在靜下來的那幾分鐘裡,漸漸鬆動。


所以如果允許每天給自己留幾分鐘的空白,不用為誰、不為了效率,也不為了變得更強,只是單純的坐下來,讓心安靜一點,身體軟一點,呼吸慢一點。
 

靜下來,不只是為了放空,而是更走近自己。

 

#靈性與內在探索